女圈百科
当前所在位置 : 首页 常识

世尊是哪位佛(释迦牟尼·佛·如来·世尊)

2024-12-02 11:04:57 人气:100 次阅读


释迦牟尼为梵文'Sakyamuni的音译,也有译成“释迦文”的。“释迦”,是个部落名称,意思是“能”。“牟尼”,也可译作“文”,意思是“仁”、“儒”、“忍”、“寂”、“寂默”等。“释迦牟尼”的意思就成了“能仁”、“能忍”、“能儒”、“能寂”,或者是“释迦族的圣人”。“释迦牟尼”是尊称,他的原名叫悉达多·乔答摩。

乔答摩,旧译瞿昙,是他的姓。季羡林先生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,释迦牟尼出身于刹帝利种姓,而瞿昙是婆罗门氏族名称,瞿昙这个姓氏是从仙人家族中借用的。"悉达多是他的名字,意思是“吉财”,唐代高僧玄奘解释为“一切义成”,就是“义成就者”之意。总之是十分吉祥和有功德的。

释迦牟尼还常常被称为“佛”、“佛陀”,民间的俗称叫“佛爷”。“佛”是“佛陀”的简称。佛陀又译作“浮陀”、“浮屠”、“浮图”等,意思是“觉”,“觉者”,“知者”。“觉”有三义:1.自觉;2.觉他(使众生觉悟);觉行圆满,这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。按佛教说法,只有佛(觉者)才三项俱全,菩萨缺最后一项,罗汉缺后两项,凡夫俗子们则三项全缺。


大乘佛教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为佛。一般佛经上的“佛说”也指释迦。所以,“佛”的本意其实很清楚,就是“觉悟者”,所谓大彻大悟,活得特别明白。在佛经中,还常用“世尊”代指释迦牟尼佛。世尊,原为婆罗门教对长者的尊称,佛教用以尊称释迦牟尼。佛教称释迦牟尼具足众多功德,能利益世间,为世所尊,故名。《探玄记》卷九说:“以佛具三德六义,于世独尊,故名世尊。”佛教传说:世尊初生下,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,周行七步,顾视四方,曰:“天上天下,惟我独尊!”*刚出生的婴儿就会走路、说话,口出高论,语惊四座,自然是神话。但这个佛教传说,正显示了释迦牟尼的自尊和自信。

释迦牟尼还有个更流行的称呼:“如来”和“如来佛"。“如来”是梵文TathÃgata 的意译。“如”又称“如实”,即所谓“真如”,指佛所说的“绝对真理”、事物的真相、宇宙万有之本体。“如来”即指从如实之道而来,开示真理者。《成实论》卷一说:“如来者,乘如实道来成正觉,故日如来。”《行宗记》上称:“真如平等,体离虚妄,故曰如实。乘履此法出现利生,故得此号。”《大日经疏》卷一则说:“如诸佛乘如实道来成正觉,今佛亦如是来,故名如来。”“如来”是释迦牟尼的十大称号之一。十大名号分别为:

1.如来:2.应供(应享受人、天供养),3.正遍知(正确遍知一切):4.明行足(具有知过去之“宿命明”、知未来之“天眼明”,得大解脱之“漏尽明”);5.善逝(善终、入涅槃),6.世间解(了解世间一切),7.无上士(至高无上);8.调御丈夫(以柔软语、苦切语使人入善道):9.天人师(天与人之导师):10,世尊。十名号中,以“如来”和“世尊”最常用。狭义的“如来”专指释迦牟尼,广义的“如来”则泛指一切佛,如阿弥陀如来、药师如来等。

密宗把释迦牟尼称作“毗卢遮那佛”,意译即“大日如来”。梵文“毗卢遮那”为“日”的别名,即把释迦牟尼佛比作太阳。

传说释迦牟尼是古印度著名王族甘蔗王的后裔,父亲净饭王是迦毗罗卫国(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处)的国王,说是国,其实不过是座小城,这是个长20里,宽16里的小小城邦,远不如我们国家的一个县大。其母摩耶夫人按当时风俗回娘家分娩,路过蓝毗尼园(今尼泊尔罗美德寺院处),生下了悉达多。这一伟大日子的具体时间,经书说法纷纭不一,竟有60种之多。我国学者认为生于公元前565年,灭于公元前486年,大体与孔子同时,而比孔子早逝七年。此说也为日本、印度等国所接受。


近代对蓝毗尼遗址进行了发掘,遗址中央是摩耶夫人祠,祠内有摩耶夫人诞子的浮雕,佛教传说,摩耶夫人途经蓝毗尼园时,见园中一棵大树,花朵香艳,枝叶繁茂,便举右手欲摘一枝,这时悉达多慢慢从夫人右胁降生了”。浮雕画面是摩耶夫人左臂搭在侍女肩上,右臂举起,手攀树枝,右胁上太子已露出上半身,天王侍女以金色衣在一旁抱接,另有侍女提水瓶立在一旁。这一浮雕已残破。表现摩耶夫人诞子这一题材的雕刻和绘画很多,在佛教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
1897年,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阿育王石柱。一千三百余年前唐代高僧玄奘西行求法时,即看到过这一石柱:"……有大石柱,上作马像,无忧王(即阿育王)所建也。后为恶龙霹雳,其柱中折仆地。”此柱为释迦涅槃后二百余年即位的孔雀王朝的大阿育王所建。石柱头上刻着一匹马,这是早期佛教艺术中常用的手法,象征着悉达多太子“逾城出家”。

摩耶夫人在生产后七天不幸去世,悉达多由姨妈波阇波提养育。这位姨妈后来皈依了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,成为佛门中第一个尼姑。悉达多受到了当时刹帝利贵族青年所受的全部教育,后来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妃,二人感情很好,“贤妃美容貌,窈窕淑女姿,瑰艳若天后,同处日夜欢”。。他们生了一个儿子,名叫罗喉罗。悉达多的国邦虽然不大,但他毕竟贵为太子,生活是舒适优裕的。父亲对他也寄予厚望,想让他继承王位。但悉达多深感自己国家夹在强国之间,朝不保夕,处境险恶。他又亲眼看到社会现实的残酷无情,人们生老病死的种种苦难,毅然抛弃舒适生活,出家修行,企图找到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。

出家后,他修苦行,以种种苦行折磨自己肉体,以求解脱。但六年苦行并未得到“解脱”。于是他抛弃苦行,另辟蹊径。他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,结跏趺坐,进入了所谓禅定境界,经过了七天七夜(有说四十九天)的冥思苦想,最后终于豁然开朗,觉悟成道,悟出了宇宙、人生的真实本质,获得了解脱。此时他35岁。

过去的悉达多太子已不复存在,释迦族的圣人一-释迦牟尼诞生了。此后,他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之久的传教活动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,向阿若侨陈如等五人第一次宣讲佛法,五人佩服得五体投地,皈依了佛教,成为佛最初的弟子。这次说教,即所谓“初转法轮”。“转”在此是宣讲义。“法轮”则喻佛法,有二义:一指佛之说法,如车轮辗转不停:一指佛法能摧破众生烦恼邪恶,如转轮王(古印度神话中的圣王)转动“轮宝”(一种神化的战车)摧破山岳岩石一样。


《大智度论》卷二十二说:“佛转法轮,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碍无遮……遇佛法轮,一切邪见,疑悔、灾害,皆悉消灭。”此后他又度化了耶舍、迦叶三兄弟,以及舍利弗、目犍连,在故乡他的不少亲属如堂弟阿那律、提婆达多、阿难陀,以及儿子罗喉罗都皈依了佛教。释迦牟尼传教的对象,包括当时社会各种姓和各阶层,很多王族和富豪给予政治和经济上的很大支持。释迦在鹿野苑初转法轮,有了第一批五个弟子,这是佛教组织一-僧伽(僧团)之始。以后僧团不断扩大,最初只收男弟子(比丘,我国俗称和尚),后来其姨妈波阇波提入教,才接纳女弟子(比丘尼,我国俗称尼姑)。

起初,僧尼云游四方,无固定住处。后为了适应雨季安居和集会,建立了寺院,以后又制定了僧众共同遵守的戒律。释迦于80高龄时,在游化时碰上雨季,患了重病。行至拘尸那迦城(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)外河边一片茂密的娑罗林中,在两棵娑罗树中间头朝北方,右胁而卧。月光透过树叶照在他的脸上,安详、高尚、圣洁。临终前,他告诫弟子们要依法精进修行。半夜,佛陀呼出了最后一口气,一棵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。佛陀达到了彻底的解脱,至上的涅槃!释迦入灭后,遗体火化,佛舍利(遗骨)分给了各国使者,被视为圣物,并建塔供奉。


释迦成佛(即成为智者)的过程大体如是,毫不神秘。释迦牟尼生前也反对祭祀,不拜偶像(后来的佛教徒却背道而驰),重视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。然而,由于宗教的需要,释迦佛却不断地被神化、偶像化,他的生平被披上神异的色彩,这就是所谓“八相成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