女圈百科
当前所在位置 : 首页 常识

甘薯是红薯吗(甘薯那些事之薯你最精神)

2024-11-25 11:45:49 人气:100 次阅读

据考证,甘薯的别名有26种之多。北京称为白薯,河北、河南称为红薯,山东称为地瓜,江苏称为山芋、白芋,四川、重庆称为红苕,福建、广东、浙江等地称为番薯。其他还有黄薯、金薯、甜薯、番芋、黄苕、红山药等名称。


甘薯是一种极其普通的作物,没有小麦、水稻、玉米等作物种植面积大,也没有蔬菜、苗木、林果等经济价值高,更没有牡丹、玫瑰、兰花等花卉漂亮馨香,但确是一种最上进、最担当、最无私的作物!

甘薯有一种“扎根僻壤、努力生长”的上进精神。甘薯一般种植在丘陵山地、平原旱地、瘠薄坡地等边际土地上。甘薯抗逆。它抗风、抗沙、抗冰雹,耐酸、耐碱、耐瘠薄,因而对土壤要求不严,无论是山地、洼地、沙石地,均能适应。甘薯耐旱,它根系发达,吸水力强;茎叶保水力强,不易脱水;叶片蒸腾系数低,水分蒸发少。因此,甘薯的耐旱性很强,若遇旱害,虽会受到一定影响,甚至会停止生长,但在灾害过后条件适宜时,又可较快恢复生长。“不需天泽,不冀人工,能守困者也;不争肥壤,能守让者也;无根而生,久不枯萎,能守气者也;”“其种也,不与五谷争地,凡瘠卤沙冈,皆可以长。”甘薯开春栽插,霜降始收,经春寒受霜打,低调膨大无怨无艾,默默积累待人收获。秋后掘开土壤,撑破垄面,薯块相连,确是满满惊喜,不仅是时光的积淀,更是大自然的馈赠。

甘薯有一种“救荒备灾、舍我其谁”的担当精神。自明朝被引入我国,就在维持百姓生计和减灾救灾等方面做出过巨大贡献。因此,明代著名学者徐光启在《甘薯疏》中给予她高度评价:“此实杂植中第一品,亦救荒第一义也。”古籍也记载:“荒年时,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”。近代以来,甘薯也是解决百姓饥饿的一大粮食品种。建国前,甘薯和薯类还是中国红色根据地和红军长征、八路军壮大、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主要军粮品种之一。新中国成立后,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前,甘薯一直是我国农村人口的主粮,又是灾荒年的救命粮,为解决当时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发挥了巨大作用。 “一天三顿吃红薯(甘薯),断了红薯饿断肠”的民谚,足以说明当时甘薯作用之巨大。在那些年代,她拯救了不知多少生命,养活了不知多少代人!二十一世纪以来,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,虽然甘薯由主粮变成了辅粮,再由辅粮变成了杂粮,但其繁华落尽,本色不改,在汶川地震等灾后后恢复生产中,甘薯依然冲在最前线。

甘薯有一种“不讲条件、默默付出”的奉献精神。北方甘薯因栽插期不同而分为春薯和夏薯,春薯一般4月中旬栽插,夏薯一般6月中旬栽插,均在10月份霜降前后收获,生育期一般在110天至150天左右。古籍记载甘薯可“佐五谷,能助仁者也;可以粉,可以酒,可祭,可宾,能助礼者也;茎叶皆无可弃,其直甚轻,其饱易充,能助俭者也。”甘薯薯块可做粮食,嫩茎嫩叶可当蔬菜,薯根、薯藤、薯蔓、薯叶可作饲料。而且,需要时,人们也可食用她的秧蔓和绿叶。总之,甘薯浑身是宝,只要人类需要,它便奉献全身。